随着时代的发展,儿童的疾病谱也变化明显,以前是呼吸、消化类疾病或流行性疾病较多,但近20余年,笔者所见的杂病越来越多,尤以儿童多动症、抽动症多发。临床看诊每遇此类患者,多以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,甚者抽动,如喉中发出怪声、眨眼、搐鼻、耸肩、啃指甲等,同时伴精神障碍症状如心烦、失眠、焦虑甚至抑郁。观其脉证以面色青黄或㿠白、纳易多食或不欲食、易积食、畏热、眠时多汗、眠不安卧、磨牙、梦魇、大便干结者多见,舌质淡胖边尖红点,脉弦滑者居多。患儿虽经多方治疗,仍病情反复,时有发作,家长也压力较大,辗转求医,各地奔劳。检视其所服方药,多辨为脾虚肝火、阴虚有热、心肾不交等。前方不效或效差,说明方证不对,并未抓住核心病机,试看病例以分析之。
案一 李某,男,6岁,河南许昌市人,于2023年5月初诊。主诉多动抽动两年余。患儿两年前上幼儿园时,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不能久坐,注意力不超10分钟,频繁眨眼,偶有鼻子搐动。开始家长以为是小孩淘气,虽多方教育,不轻反重,后至医院诊为多动症,然服西药效差,遂转求中医。反复近两年,症状或轻或重,未见明显缓解。刻下证见:面黄肌瘦,口唇红,身体畏热明显,易乏力,多鼻衄,多食易饥,喜冷食,眠差易醒,眠时多汗,夜眠不安,情绪急躁,手足烦热。注意力差,频繁眨眼,鼻子时有抽动,爱咬手指,指甲光秃。大便干结,2~3日一行,小便正常。舌质淡红点、苔薄白,脉右弦滑,左沉细弦。近两年所服中药也以清热滋阴为主。
脉证分析:多食易饥、身体畏热、手足烦热、易鼻衄、唇舌红、眨眼频繁、搐鼻、啃手、烦躁皆是热邪在外而动风的表现。面黄肌瘦、乏力、眠多汗、大便干结是脾虚不运,运化失司,津液不能滋养所致。脉右弦滑为胃强脾弱之脉,左沉细弦是阴津缺乏的表现。
辨证:内虚外热,津虚动风。
方用小建中汤:桂枝10g,白芍20g,炙甘草10g,生姜10g,大枣10g,饴糖30g。颗粒剂,14剂,水冲服,日1剂,早晚分服。嘱忌水果、冷饮、鲜牛奶、绿豆等寒凉之物,勿过度运动汗出多,勿游泳,空调勿过寒凉。二诊诸证减轻,未予调方,服3月诸证尽除,随访至今未发。
案二 张某,女,8岁,河南驻马店人,于2024年7月初诊。患者以耸肩伴烦躁3年余为主诉就诊。患儿自幼多食寒凉,每每发热外感喜用中药,其母自认为中药清热解毒之品好处颇多,甚至即使孩子无病时也常服清热解毒之药,提前解“毒”以防患病,但孩子身体越来越差,至5岁时开始出现时不时耸肩,脾气较大。开始家长以为是性格问题,但症状愈剧。遂至医院诊断为抽动症。3年来家长四处奔波给孩子治病,其母甚至患上了焦虑证。就诊处中医多辨为火热,用药清凉,病情有剧而无减。刻下证见:患儿不时耸肩,约1分钟1次,就诊时小动作不断,抓玩诊桌上物品,注意力不集中,家长阻止,让其安静,患儿便大声叫喊。其母代诉,纳少,畏热明显,手足易蜕皮,口不渴,易汗出乏力,大便溏,小便可。脉双弦滑,舌质淡胖红有红点,苔薄白。
脉证分析:患儿自幼多服清热之药,从医者到家长观念错误,以至寒伤中阳,脾阳虚生湿气,大便溏、舌体胖、脉双弦为寒,滑为热郁在外,故畏热而心烦、手足蜕皮、多汗而力乏,火热动风故耸肩明显。此皆是脾阳虚寒湿在内、郁热在外,病机十分明确。
处方:干姜6g,炒白术20g,人参5g,炙甘草10g,天麻6g。15剂,颗粒剂,水冲服,早晚服。嘱忌一切寒凉食物及药品。
二诊诸证变化不明显,原方继服1月,二诊服药尽时,家长微信告知,诸证减轻,家中有事不能面诊,于是网诊开药,原方不变继服,服药3个月,症状全失。随访至今未发。
据笔者经验,如今儿童多动、抽动多发,多因受寒,多食冷饮、水果、牛奶等寒伤脾胃,天热时受风冷较多,总之饮冷而形寒,伤人中阳。电子产品耗人阳气,学习压力亦耗损阳气。尤其是近20年来,寒凉药品应用较多,医者只知儿童“阳常有余”,不知“脾阳常虚”,所以在临床时要更加注意,此类疾病从寒虚入手疗效较著。(刘现军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固生堂中医门诊部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官网-炒股配资平台皆选配资-正规配资平台官网-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