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老八校光环为何消散
十几年前,建筑学还是高考状元的热门专业。清华、同济、东南等名校的录取分数常年领跑金融和计算机,能以清北分数读建筑系曾是无上的荣耀。
可从2020年开始,高考大省如山东的这几所老八校录取线平均下跌了三十多分,绝大多数专业出现明显“塌方”。
同一时期,一所老八校2021届毕业生超过半数拒绝签约设计院,却投身公务员或互联网行业。面对日渐冷清的报名队伍,上海某大型院甚至放宽到“非科班亦可应聘”,画图员的唯一要求是“会操作软件”。
更离谱的是,985硕士的月薪竟跌破三千元,外卖小哥一个月动辄过万,这种学历与收入的巨大反差,很快引发社交媒体热议,也成为设计行业尊严坍塌的最后一击。
02 设计院的崩溃从何说起
这个问题得从行业的三大变局说起。
在工程总承包大潮下,设计院的地位被大幅削弱。十年前,施工单位要改图纸必须得到设计院的批准。如今施工方常常直接提出需求,设计师则在深夜接收修改指令,连“脸色”都不必看了。
常常和年长的同事聊起过去,那时施工单位要修改图纸,得先拿到我们设计院的审批。可现在,他们直接在微信群里催我们凌晨三点修改。被动接受指令、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,我常半夜醒来,心里嘀咕,这根本不是做设计的工作。
接下来是薪酬体系的崩溃。十年间,资深设计师的年薪几乎被通胀压平,即便年终奖也常因项目回款率不足而以“打白条”收场,注册建筑师证书的月度补贴也从八千元跌到了两千元。
更让人“嫉妒”的是,汽车制造与人工智能领域同等资历的人才年薪轻松突破几十万,设计院内部的薪酬陷阱就暴露得更彻底......
最后,技术革新的应有释放创造力的承诺也未兑现。BIM技术普及后,设计流程被拆解成一系列标准化步骤,任何人经过短期培训都能完成住宅施工图的参数调整。BIM本该解放我们的创造力,却把设计拆分成一块块标准化模块。
前段时间,一个刚入行的专科生同事花了两周就能熟练调整住宅图纸的参数,却对建筑原理一知半解。有人开玩笑说,让硕士去画图太奢侈了,这句话背后是对整个行业创造空间被蚕食的担忧。
有朋友也在智筑网的设计院吐槽贴中说:
“工作一年比一年忙,收入一年比一年低,表面光鲜的工作背后是月入不到3k的基础工资。”
“一个个的不搞技术,就玩心眼,哪来的匠人精神?”
“工资不写进合同 一年的劳动成果全由公司说了算,说降薪就降薪,恶意拖欠工资,不保障员工的任何权益。”
“设计院就是车轮一样的工作!”
03 谁还在设计院坚持,谁又在离场?
如今,我认识的四十岁以上设计师越来越少。有的转去做保险,一到周末就开网约车补贴家用。建筑院校也出现了奇怪的景象:优秀的学生上课时偷偷学编程,毕业设计集里藏的多是给数据建模和新能源工厂画的项目,建筑教育俨然成了“为别人输血”。
行业自救正在进行,却充满艰难抉择。有的院所试图走高端创新路线,却因人才储备不足和开发商压价而举步维艰。更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停留在建模阶段,尚未将BIM真正融入全流程......
面对这样的行业状态,你是否也在思考,究竟是要继续在标准化的流程里打磨技能,还是趁早探寻更能施展创意的领域。
......
十几年间,从名校光环到流水线作业,设计院经历了一场残酷的降维重塑。
未来能否突围,不仅取决于行业的转型策略,更关乎每一个设计人能否在变化中,保留那份最初的热爱与创造。
也希望想离开行业的朋友,趁早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方向。
盛达优配官网-炒股配资平台皆选配资-正规配资平台官网-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